1)第154章 苏州萧条之因_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4章苏州萧条之因

  刘韩墨细细讲开。

  “苏州府一年核定的税赋为二百八十万石,而整个大明,一年税赋也仅有三千万石。”

  “苏州所占之比,几近天下十分之一。”

  “然而,苏州的耕田面积,却仅有天下的百分之一点一。”

  “长期以来,苏州承担的税赋,比天下平均之数,高出近九倍。”

  “若是与某些税赋较轻的地区相轻,相差更是十数倍。”

  朱允熞沉默不语。

  虽然知道苏州税赋较重,但也没有想到重到了这种程度。

  但朝廷定税赋,一定有其用意,反复衡量了利弊,才做出决定。

  老朱也不是任性胡来的人。

  这种事情,在没有深入了解之情,最好不要轻易表态。

  故而,他也就静静听着。

  “本朝税制,凡官田每亩收税五升三合五勺,农田减少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注:没官田是指因为犯罪查抄等原因充公的官田)

  “苏州在元朝时,即有三分之一的田地是元朝朝廷的官田,后来反逆张士诚起兵造反,占了苏州,便将元朝的官田尽皆没收,一些曾依附元朝的官僚贵族,富贾豪商,亦受到惩罚,被抄没家产,没收田地。”

  “如此一来,反逆张士诚治下,苏州的官田得以扩充,几达到近半。”

  “及至本朝灭张士诚,再将其官田收归官有,又将曾效力于他的豪商地主家产田地没收,苏州田地便已有七、八成为官有。”

  “而这其中,几乎又全部是税赋最重的没官田。”

  “依税制,苏州焉有税赋不重之理?”

  朱允熞恍然大悟。

  苏州税赋最重,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上的概念。

  若是寻常老百姓所有的农田,那税赋仍然和别的地方是一样的,并没有区别对待,给予重税。

  问题在于,经过元朝,张士诚,大明等一轮一轮的变动之后,苏州绝大部分田地,都变成了税赋最重的没官田。

  苏州的整体税赋,也就变得高得离谱了。

  “有人认为,大多数百姓并没有多少田地,无非是租种富户大地主的田地,给他们交租,和给朝廷交税,又能有多少区别呢?”

  “这样说也不无道理。”

  “可苏州的情况与别处不同。”

  “外地无田的百姓,租种普通的官田,一亩向朝廷交五升三合五勺的税。”

  “而苏州大部分都是没官田。一亩要交一斗二升的税,比外地重太多。”

  “最苦的,反而是穷苦百姓。”

  朱允熞听到这里,不由得张了张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大明有严格的户籍制度,百姓是不能随意去外地的。

  可他们必须要生存,要租种田地。

  租不到税赋较轻的官田,就只能租税赋更重的没官田,负担可想而知。

  朝廷打击豪强地主,最后却变成了由无地的百姓来承担成本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