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1章 殿试,治世之能臣_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21章殿试,治世之能臣

  这一次的考试,并不只有以往的经史子集,而是在此之外又增添了一些额外的题目。

  这些题目自然是朱允熞亲自加进去的。

  目的就是为了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经世致用的人才。

  但为了照顾当下大部分的士子,这些题目朱允熞都放到了加分项中,也就是说——原本的那些题目仍然同过去的科举考试一样,没有变化。

  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可以加分的题目。

  答得上来,那么被取进士的机会就大大增加,而若是答不上来,也不妨碍正常的科举。

  朱允熞也很明白,临时更换考题,只怕会惹得士子们不满。

  更是明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妙处。

  所以自这届科举考试之后,才会慢慢从原本默守陈规的科举考试,逐渐变得像朱允熞心目中的考试变化。

  要有儒家的思想,也要有政策的考试,更还要懂一部分算数,毕竟治国之道很多其实就隐藏在算术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掘。

  当然,还要会写文章。

  只不过是一些实际应用之中的文书,而非是空谈阔论的八股文。

  这次的科举考试不同于以往足足需要九日的时间,朱允熞并没有给诸多科举考生那么多时间。

  事实上,他们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

  因为朱允熞在题目上做了些许的缩减,并且本来就用不了那么长时间。

  之所以考试那么长时间,并且吃喝拉撒都在号舍里面,或多或少也有些服从性测试的想法在里面。

  目的并非完全是出自挑选人才。

  而在朱允熞下令缩减流程之后,很快,科举考试便结束。

  进入到了殿试的环节。

  朱允熞虽然亲自担任了主考官,但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在自己出的那些题目,而在此之外的题目还是由其他同考官负责。

  对于这部分试卷,朱允熞是不怎么知情的。

  朱允熞只知道,自己从这上万份试卷之中,看到符合自己心意的考生,并不算多。

  便是把一些不够完善,但有潜力的考生算上。

  也才不过一百来人而已。

  所以朱允熞心中其实有些失望,大明现在需要的人才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多,现在的大明一边处于陈官冗员的状态,一边又是急缺人才。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人才不足,效率不足所导致的。

  好在朱允熞心态良好,将人才问题当做一条长线来看待,并未强求现在一次科举就能完全解决。

  于是此次科举取士,朱允熞只负责取了自己看好的百人为进士。

  而剩下的进士,则要交给其他的同考官确定,以往常的科举取士为标准,符合标准的便取为进士,不符合者,自然也只能是筛除。

  直到殿试的前一日,朱允熞才知道,此番科举取士,统共取了进士五百三十一名。

  比往常的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