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15章 南京变(三)_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15章南京变(三)

  原大明南京户部左侍郎倪思辉乃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如今已六七十岁,垂垂老矣。

  倪思辉降崋,主要是为了保全亲族——他是徽州祁门人。

  因年纪大了,即便已失节仕崋,他也不愿太过冒头,于是跟在张慎言后面道:“张公所言甚是,大王只需严令禁止商人虚抬粮价,惩治一二无良商家即可。”

  刘升对倪思辉也感到失望,再看其须发花白、站到殿内都要打瞌睡的样子,决定回头放这人回乡养老算了。

  他又看向原南京户部右侍郎张有誉。

  此人是常州府江阴人,降崋虽然也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宗族,可态度却比倪思辉要积极。

  最重要的是这人还算“年轻”,天启二年进士,今年才53岁。

  另外张有誉履历也不错,先后历任知县、户部主事、芜湖税官、知府、按察副使、按察使、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务。

  政绩不错,有廉洁之名,而且好几个官职都有“督粮”之责。

  此前大明南京户部督办江南税赋、漕粮等事,也是此人负责主要事务。

  刘升隐约记得,似乎历史上弘光朝廷的户部尚书就是张有誉。

  其既非东林党,也非阉党,能被双方认可,担任户部尚书之职,在督办钱粮事务方面肯定是有些本事的。

  见刘升望来,张有誉出声道:“张公所言固然是一方面,但还需提防奸商以亏损为由,不再向南京运送粮食。

  如今南京百万人之口粮皆依赖诸多粮商,实是授人以柄。所以,若想从根子上解决粮食危机,还需崋部掌控足够的粮食。”

  刘升道:“如今我崋部已掌控湖广,四川也有粮商顺江而下。但是此前四川、湖广粮食运往东南也多依赖粮商,彼辈恐怕与南京粮商也有所勾结。

  即便我崋部要掌控四川、湖广之粮食,也需要一定时间。若南京粮商在这段时间闹出大乱,便只能靠东南粮食支持。

  敢问静涵(张有誉号)先生,江南地区存粮可够南京坚持一个月?”

  刘升并不忌讳以武力获得粮食。

  他怕的是动了武,还搜剿不到足够的粮食。

  所以他得知道江南(南直隶江南地区)的粮食底细。

  “应该可以。”张有誉先给了肯定答案,随即解释道,“太湖周边的苏淞常嘉湖五府,在唐末便以鱼米之乡著称。

  等到了南宋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及至大明弘治年以前,太湖周边都是大明排名前三的粮食产区。

  弘治年间开始,江南百姓多种桑养蚕,种粮田地及百姓皆有所减少。

  再加上四川、湖广经历一百多年的开垦,粮食产量后来居上,大明粮食这才多依赖四川、湖广。

  但这并非说如今太湖周边就不产粮食了,实则江南粮食产量只在湖广、四川之下。

  因此,江南存粮纵然无法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