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3章 三个科学家_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53章三个科学家

  科学院院长?

  宋应星听得一愣。

  科学院是什么衙门,此前宋应星并不知道,因为历朝历代都没有一个叫“科学院”的部门。

  便是科学一词,在宋应星此前的认知中,若听了也会最先了联系到“科举之学”这个解释,绝不会跟百工技艺扯上关系。

  不过通政院、翰林院宋应星却是知道的。

  通政院多半类似大明的通政司,其主官通政使乃正三品——大明朝廷中,一部尚书也不过正二品而已,正三品绝对属于朝廷高官了。

  至于翰林院那就更有名了。

  一般只有殿试的前几名,才有机会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因此,翰林院可以说是培养朝廷大佬的所在。

  能在翰林院任职的,要么是学识卓著且深厚的文坛大佬,要么就是受皇帝瞩目、青睐的青年才俊。

  刘升将科学院与通政院、翰林院并论,可见在大崋科学院的地位之高。

  由此可知,这科学院院长之职即便不是高品级的大官,也定是受刘升青睐之人。

  宋应星一愣后,先是惊喜,随即又有些忐忑地道:“草民惶恐,不知这科学院院长究竟有何责任,能否胜任。”

  后世“科学”一词其实算是泊来词。

  并非说汉语中没有“科学”这个词,而是极少出现,即便偶尔出现,也多半会让人联想到“科举之学”。

  后世的“科学”本是日本翻译自拉丁文“知识、学问”,因日本早先多用汉字,遂翻译成“科学”。

  近代中国很多了解科学的先驱者,是通过日本这个渠道(因为近)进行的,所以后世便也用“科学”一词。

  明末这个时代,德川幕府对待西方人及科学相关的知识,跟大明是类似的态度,甚至更加的封闭,自然还没出现“科学”一词。

  如今刘升把“科学”一词拿出来,那就算是大崋最先“发明”的,算不上泊来词了。

  刘升见宋应星迷惑,便道:“科学院的事说来话长,不如宋先生坐下,听朕慢慢讲来。”

  说完,刘升示意宋应星入坐。

  待宋应星受宠若惊地坐下半边屁股,刘升才不疾不徐地讲起来,“我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形式科学及交叉科学五大类。

  细究的话,其实科学最早可以追述到先秦百家争鸣的时期。当然,那时的百家学说多为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而先生此前所研究的百工技艺,其实关联最深的是自然科学···”

  刘升与宋应星这一交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中间在奉先殿侍奉的宫女几次添茶倒水。

  等聊完,宋应星不仅对科学与科学院的概念有了颇深的了解,对刘升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时他如当初的李邦华,豁然想起了民间关于刘升的一个传闻——据说此人在大明没有一个亲族,如凭空出现,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