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9章 记忆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肆虐了三年的灾荒终于过去,

  也许是61年秋收的那一刻,也许是在62年的夏收结束以后,总之从这个夏天开始,代食品便悄悄地退出了老百姓的餐桌,粮站里供应的主食再次充实起来。

  尽管依然是粗粮占多数,却也能勉强填饱肚子,再也不需要靠代食品来充饥。

  城镇居民如此,农村里情况也差不多,

  在一批批部委干部被派遣到基层担任主管领导以后,农村的真实情况随着无数的报告飞向北京,成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自留地被发还、允许饲养家禽家畜、公社大食堂关门歇业,各家各户分到了粮食、厨房里燃起了炊烟,

  似乎一切都回到了“跑步前进”之前的状态,

  除了依然是公社、依然计工分。

  土地都是集体的,农民干活只能计工分,干的多的工分就多,到了年底,若是所在的生产队能有盈余,分到的钱和粮食也就多一些,

  这个与允许自留地和饲养家禽、家畜一起,构成了与前面三年区别最大的地方,

  而这两项,算是对农民少有的一点激励。

  只不过,灾害过去了,影响却远远没有消失。

  大的影响且不说,就说说对老百姓生活习惯的改变。

  陈建国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刚穿到这个时代的时候,如果是家里有2个以上职工的家庭,餐桌上的饭菜都算不错,不说天天吃肉,起码也有几个小菜、米饭管饱,逢年过节的时候开点荤不成问题,

  像陈家这种有4个人拿工资的,那更不得了,几乎是顿顿有肉、餐餐有酒,一年到头还能攒下好多钱。

  后来的大食堂时期,即便是在农村里面,过惯了苦日子的农民也变得阔气起来,刚开始可能还会将碗里的饭吃干净,但没过几天,便能吃多少是多少,吃不完的也不管,只将还剩了饭菜的碗一丢,嘴巴一抹便走人。

  现在呢?

  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的农民,饭桌上一定是根据人的多少决定饭菜的多寡,只会少、不会多,只会让人吃到8分饱,绝不会撑着,即便来了客人,也只是多舀一点米,多加一两个菜,加的也不是什么好菜,青菜、豆角、茄子之类的最常见,因为蔬菜不用票,如果能端上来一盘炒鸡蛋,客人都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平时自家人吃饭的时候,必须把碗里面的饭全部吃干净,桌上掉了一粒米也要捡起来,连吃完饭的碗也要用水涮一涮,将沾了米汤的水喝进肚子里,似乎这样就等于多吃了一口饭。

  他们这样的生活习惯,会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年代,才随着物资的丰富而逐渐改变。

  那时候年轻人对长辈的印象,便是他们的节俭、珍惜粮食,不会轻易浪费一粒米一颗饭,

  长辈对这个年代的记忆也是如此,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