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3章 小三线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运动会期间,工业、经济是没有任何发展的,其实不然,

  工业的发展,就体现在“三线建设”上面。

  为什么会有这个“三线建设”?

  当然是与当前的国际环境有关。

  今年5月份的时候,有关报告指出,我国工业过于集中、大城市人口过多、铁路枢纽等交通设施易遭轰炸、水库紧急泄水能力很小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战备的因素,

  于是在6月初,便有了“三线建设”计划,其中又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

  大三线是对全国而言,将边疆和沿海划为一线,也就是最前线,与敌人最接近的意思,

  既不属于一线、也不属于三线的,便是二线区域。

  至于三线,则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具体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青海和陕西的全境,山西、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

  其中最先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攀枝花,

  领导明确指出,“三线建设的开展,首先要把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以及相联系的交通、煤、电建设起来。建设要快,但不要毛糙,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

  这便是大三线。

  另外还有小三线,

  小三线则是以省为单位,在远离大城市、工业区的后方,建立轻武器工厂,以及相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这时候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吧,

  不管是大三线还是小三线,建设目的都是在围绕“打仗”两个字做准备。

  但是从结果上讲,无论是大三线还是小三线,都改变了我国工业发展不平衡、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不合理状况。

  而且,

  后世很多人都认为,老一辈为国奉献,都是体现在战场上,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建国初建厂和后来三线建设的“战场”上,也有无数的人做出巨大的牺牲。m..oΓ

  就和小县城建水库一样,三线建设者们到了地方,大多都面临一无住房、二无后勤、三无基建的困难局面,

  他们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竖立起一根根电线杆、修建起一条条铁路、公路,盖起一排排“干打垒”民房,建设起一家家工厂、学校、科研院所,

  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只想着赶紧建好工厂,万一真的要打仗,早一天投产,就能早一天生产出武器,武装我们的战士,

  他们都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在工作,那已经不是工作,而是“战斗”。

  就在陈建国放飞思绪的时候,徐书记转过脸来笑道,

  “可不是吗。本来适合安置这些工厂的地方不少,不过今年咱们建起了水库和水电站,这就成了加分项,咱们县是全省第一批小三线建设点,

  快则今年年底,慢则明年上半年,就会有一家车辆厂和一家枪炮厂过来落户,我们县里经过研究,决定将骑兵连那块地方腾出来,作为车辆厂的厂房使用,现在就需要重新给骑兵连,还有枪炮厂找一个合适的地方。”

  等徐书记说完,陈建国沉吟两秒,说道,“三峰岭那里怎么样?”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