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章 连家渔船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害,只是这位同学很厉害呀!

  陈建国干咳一声,赶紧转移话题,“梅同学,你们就是用这种石板写字的吗?”

  刚才还抬着头的梅映雪迅速低下脑袋,“嗯。”

  完了觉得陈建国都说了这么多,自己老是嗯嗯嗯的会不会不太好,便鼓起勇气重新抬起头,小声说道,

  “这个石板是写作业用的,只用来晚上回家写作业,早上交给老师,老师看完了就还给我,用抹布擦干净又可以用了。高年级的同学有纸和毛笔,可以写日记和作文,但是写算术和作业也是用石板。一年级和二年级不写作文和日记,就没有纸和笔。石板是在县里买的,爸爸说要一块钱一个,粉笔要两角钱一盒,一盒有十根,写完了就要买新的。”

  陈建国嘴角微抽,好嘛,要么不说话,一说就把什么都说了,

  你都把话说完了,还怎么聊天?

  随即又被石板和粉笔的价格吸引,这块石板就要卖一块钱?粉笔也要两角?

  再想想课本只卖一角六分,刘瘸子那里的旧书也只要两角钱一本,一只旧木箱一块钱,新的却要五六块,一双皮鞋十几块,一丈布也差不多要十块钱,……

  陈建国让现在的物价给整不会了,

  这个价格体系有点迷呀。

  不过,回头想想也正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五六十年后工业发达,各种工业品价格低廉至极,反而人工费逐渐走高,比如家里水龙头坏了,请人上门换个新的,人工费比水龙头还贵好多,

  还有什么生态农产品,都是现在最常见的一些青菜萝卜,却卖出比肉还贵的价格,但是五十年代却截然相反,工业品稀少,自然就价格高,农产品最常见,自然也就不值钱,手工艺品看精细和耗工程度,有高也有低,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工,只要能卖出东西,免费送货都可以,

  应该是这样的吧?

  得嘞,陈建国也不是经济学家,反正这些东西习惯就好,就不要去深究背后的逻辑关系了,要不然能把他整疯。

  这时马文英看着梅映雪问道,“你刚才说是在县城买的,我经常在县城里逛,怎么没看到呀?你是在哪里买的?”

  一句话便把梅映雪给问住了,她呆呆地看着马文英,“是我爸说的,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

  就在同学们交头接耳的时候,人群外围,一个站在课桌上的男孩儿大声说道,“这个城里没有,要去城外的观音垱码头,那里有个小集市,那儿有。”

  陈建国当即伸长脖子看向他,眼珠微转,便已经记起他的名字,“林大河,你知道?”

  这位林大河严格说来并不是小县城的人,而是靠水吃水的连家渔船上的人家,

  3米长的船身里,散放着被褥和渔具,灶台支起在船头上。这样的船,便被称作“连家渔船”。

  连家渔船,跟海边的疍家人很像,都是以船为家的一个群体,他们不是单独某个民族,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被褥铺开便是家,被褥收起便是船。

  内陆里的连家渔船,一般在大江大河、湖泊水库上生产生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他们常年以船为家,漂泊在水上,渔船既是他们的赖以生存的工具,也是他们居住生活的“家”。

  曾经这些连家渔船人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除了打鱼卖鱼之外,都无人问津,解放后连家渔船也被纳入到户籍管理的范围,这些连家渔船因为没有固定的住所,县里就给他们登记造册,单独设立了一个集体户,

  又因为集体户设在县里,连家渔船的子女如果要读书,也就都落在县城的学校,

  林大河就是其中之一。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