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章 糟民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们回家,回家有吃的。这些酒糟,就留给别人吃吧。”

  听了这话,杜循不由瞪起眼来:“你说的什么话!唉,你年纪幼小,没有经过没饭吃的时候。孩子啊,我说给你听,你饿得急了——那滋味真不好受啊!”

  韩练看着杜循的样子也是可怜。想当初过了发解试的时候,杜循也曾风光无限,与几个一起发解的举子在县城里吃了几日的酒。人人都知道他们是新发解的乡贡进士,无不奉承。也正在那个时候,韩练认识了杜循,只是杜循不认识他罢了。

  没想到几个月前意气风发地离去,最后却铩羽而归。看着杜循的样子,韩练心中无限感慨。都说读书人体面,不知看了杜循现在的境况,还有多少人愿去读书科举。

  真宗皇帝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杜中宵前世就耳熟能详,常被大人用来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在他的印象里,古代的读书人都是上等人,风花雪月的日子。现在却是知道,书好读,但要把读的书变现却不容易。穷人家的孩子,书买不起,又上哪里读去?这个年代,州县并没有普遍立学,能够请得起私塾先生的无不是富裕人家。要想读书,要么是家境宽裕,要么便如杜家这样,耕读传家,有祖辈传下来的书本和知识。就是把书读好了,变现就要参加科举。眼前的父亲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开开心心意气风发地过了发解试,以为以后就是人上人了,却不想到了京城省试就被打回原形。不但没得到功名,还把多少年积攒的家底耗得干干净净,欠下外债。

  杜中宵听说过一个故事,某州有个书生过了解试,却没有进京赶考的盘缠。所有的亲戚朋友一圈借过去,借遍满县,只借到了一贯钱。那书生羞怒交加,把一贯钱挂在城门,发下誓言,如果自己此次进京金榜题名,此生再不入此县。没成想他真就中了,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户籍迁走。

  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大家说的是人情冷暖,不要怠慢了读书人。现在看着他们落魄,一旦中了进士便一飞冲天,前途不可限量。看了父亲现在的样子,杜中宵又是另一番想法。或许,是因为县里看多了这种失败者,不再去相信那虚无缥缈的科场高中呢。

  每次殿试中进士的有四五百人,诸科的人数还要多一些。看起来数目不少,但与近万进京赶考的举子比起来,终究是少数。每到大比之年,大多数的举子还是名落孙山,灰溜溜地回到家乡。家中有田有地有产业的富裕人家还好说,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