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8章 为什么穷_陈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原身来说,从小不受母亲待见,似乎是心底最深的执念。

  可现在得知了缘由,却也开心不起来。

  因为陈松已经不是那个陈松了……

  不过对于黄芩的经历,陈松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没经历过那个年代,所以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因为一次错误的尝试,导致多少人难以度过这几个荒年,也不知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尝试,至少也让大家明白了务实和打基础的重要性。

  陈松很清楚,五六十年代很穷,是因为国家还在进行社会主义对经济增长的各种政策尝试,这种情况下,难免会走上遇到错误的路线,但是只要及时修正,就是一个好结果。

  那个年代的穷是真的没东西吃才吃不饱,不像八九十年代,有东西吃,但是就是穷。

  不是城里人穷,就只是内陆的农村人穷,贫穷的吓人!

  对于后世的陈松来说八九十年代是亲身经历,所以他很清楚那种深入骨髓的贫穷的理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国家要发展,只不过代价过于巨大。

  虽然八九十年代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但内陆的农村人,还是有很多偷偷摸摸的生了不少孩子。那时候的家里孩子比较多的人家,一件衣服可是从老大传到老幺,哥哥穿不下了给弟弟,弟弟穿不下了再给堂弟表弟。

  一件衣服就像传家宝似的,在几个人,甚至是从十几个人手上不断转手,如此这般最后这件衣服破破烂烂没法穿的时候,说不定还会变成哪个新生儿的尿布。

  那时候的乡下老人,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经常洗衣服,有时候一件衣服甚至要穿几天十几天,除了衣服少,就是怕洗衣服次数过多,把衣服洗坏了。

  这也就有了我们后来经常听到的那句话。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除了衣服,家里的鞋子,棉被什么的,基本都是这么过来的。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

  明明在1978年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推广到八十年代中期后,那个年代后的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夸张的说,哪怕是一些城市的经济,也没有乡下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高。

  80年代后,农村的粮食增产增收,再加上春风政策,大开国门,无数新奇和东西涌入国内,农民的生活水平直线提高,连带着农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农村依旧很穷,可是为什么这么穷呢?

  因为国门大开,拥抱世界后,我国开始积极的进行城市化步伐,准备大踏步的追赶那些国外发达国的步伐,首先就从沿海城市开始。

  要进行大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上面就需要极深厚的底气给那些帮忙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项目。

  底气怎么来?

  从农村来,从农民来,从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