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中) 献策_《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恋上你看书网

  第十三章(上)献策

  洪武十二年春二月戊戌,平辽侯武安国、靖海侯曹振、北平知府郭璞联名上书,劝朱元璋在北征雄师中挑选精壮之士,组建装备精甲,火铳和火炮的无敌军队。在沿海各港建立海关和海卫,收取关税以充实国库,训练水师以防备倭寇。“选炼精兵,尽复华夏故土,驱逐倭寇,扬中华国威”。奏章上还提到富国强兵的办法,即农、工、商、虞并举。

  熟读经史的大明文臣们第一次听到这种四民平等,特别是很大程度上带有重商主义的提议,议论纷纷。从日前皇帝封武安国为平辽侯和对辽东地理的关注程度上大家就能推断出朱元璋想对辽东用兵。去年徐达大破蒙古和燕王献“如画江山图”所带来的震荡还没有过去,此时如果反对出兵,一定会犯众怒,没有人会笨到触这个霉头。倭寇欺人太甚,的确也应该讨伐。但兴建海陆关口收取关税这个建议实在太新鲜了一点。虽然目前大明国库空虚,多一些银子对谁都没坏处。但这样做明显的把商业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上,这是他们所接受不了的。至于四民平等,更与儒家上千年治国经验相违背,绝对不能赞同。

  “万岁,古人云,金银珠玉,饥不能食,渴不能饮,不如谷物丝麻。万岁如开兴商之风,民间必重利轻义,此乃取祸之道也”。低声议论了一会,御史大夫陈宁出班跪倒,大声启奏道。“昔管仲治齐,开女闾,通商贾,齐国富甲天下,雄极一时。然管仲之后,齐国祸乱从生,桓公亦亡于乱臣之手,此皆重商之祸也。商人凡事必先言利,而民从商则易争,祸乱之始也。故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后,其产后则重徙,重徙则民死其处二无二虑……”。他精通经史,这番道理本来就是古今儒者的共识,因此说起来头头是道。

  朱元璋听完,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如果换在以往,这些话他还能听进一二,立国之后,在恢复唐制的名义下,他听取儒生们的建议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这些重农政策使历经劫难的国家慢慢的恢复了生机。明初人口仅六千多万,地广人稀,农业的确是国家迅速恢复活力的良方。但现在他需要的不再是恢复,而是发展,武安国讲述的如画江山,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里。做一个比蒙古成吉思汗还拥有更广阔土地的帝王,已经成了他的宿愿。况且他发现,在国家强大这个目标下,君臣更容易同心协力。关于如何富国强兵以逐鹿天下,昨天他基本上已经同意了郭璞等人的看法,今天拿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