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3章 军用转民用_耕耘贞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3章军用转民用

  李泰倒没想到,几年时间朝廷上面的朝臣也已经有了如此变化。

  细细数来从当初自己创立农业学府到现在也已经有了六七年的光景了,一些人扛不住时间的侵蚀也是正常的事。

  如今回到了长安,也是要多去看看这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臣了。

  李泰稍稍收敛情绪看着吕才道,“初质,农业学府和郑白渠那片试验田发展得如何?”

  吕才道:“回禀燕王,在您走后,农业学府的每年毕业学生差不多维持在五千人左右。

  不过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基本上投在了杜相所领导的大运河津口,以及河南地区的农学社。

  同时广州地区也年年有派遣学员过去,甚至有学员病死在广州回不来了!”

  李泰听到吕才的话,心下忍不住感到黯然,道,“感谢学员们的贡献,如果有父母的,抚恤好他们的父母。若孤儿,则将他的名字铭刻在农业学府的校史中。

  但长安与广州间的交流,要继续下去!”

  李泰明白前往广州那种地方,真到了还好说,偏偏这一路上是最难受的。

  这时代前往广州那种地方,哪怕官道也有很多崎岖,一路上别说什么人为打家劫舍,单单是蚊虫叮咬,水土不服,就足够了让人受罪了。

  更不要说,谁也不知道荒郊野岭的有什么东西,说不定直接跑出一只饥饿难耐的大猫,然后就没然后了。

  “走广州的道路也尽量规划好,能走水路的走水路,沿途多建立一些学院的据点驿站,方便学员们顺利往来。”

  李泰思索着一下,对吕才道,

  “等将来航运业有所发展,不说航运能在大海上航行千里,只要能做到沿我们大唐海岸线进行航运,那广州就不会再成为我大唐的流放之地,而是能够生产甘蔗的宝地了!”

  说实话,在广州的甘蔗倒这几年种植出来了,而且亩产也在学子们的努力加加大。

  因为不可能直接扛着甘蔗进行贩卖,制作成蔗糖几乎是这一种产品唯一的销售方式。

  但即使如此,因为道路的崎岖,以及距离大唐中心的遥远,这让甘蔗想要运输出来真的是相当困难。

  而制作一条运河或者道路能让广州区域跟长江流域沟通起来,那蔗糖行业才算能有未来。

  否则也就是奢侈品,顶多随着大唐资源有所倾斜,成为了军需用品。

  但也就只是到这种程度了,想更进一步发展却是交通限制了广州的整体发展。

  “吕才明白,所以一部分的人,会让他们沿途寻找合适的地点住下,就地组建农学社。

  如今这长江以北,多少有一些零星的农学社了!”吕才对着李泰回答。

  吕才说道这里,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继续道,“至于另外一点就是,郑白渠修建出来已经三年有余,土地经过三年照顾,已逐渐恢复上田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