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理论_儿与娘初试云雨情之瓜棚【瓜棚奇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摘要:随着国内外翻译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探讨,曾一度被翻译界忽视的译者的主体性重要地位逐渐得到认可。本文拟从遣词、句法、神似三个层面,探讨张培基的中国现代散文的英译时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张培基中国现代散文

  对于张培基的现代散文翻译艺术探讨者甚众:从句法风格、再现散文风格,到美学意境等应有尽有,但鲜见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本文拟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运用国内外有关译者主体性理论,对张培基散文翻译艺术做初步的赏析探讨。

  一、译者主体性理论和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发挥译者主体性

  传统的翻译理论仅突出作者的作用,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和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被忽视了。相应的,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也曾得不到重视。事实上,国外早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译者作用的探讨。美国翻译理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Robinson)在其著作《谁翻译?超越理性的译者主体性》中提出译者是作者的化身,也即译者有如作者,也具有主体性。荷兰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曾说:“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转引自Venuti,2004:19)这就承认了译者的主动选择权。美国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EugeneA.Nida)提出,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动态对等(Nida,2004:145-192)。这个中介作用无疑需要依靠译者来实现。可见,国外的专家学者已充分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

  国内学者也意识到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意义。杨武能提出,“正像视作家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一样,视翻译家为文学翻译的主体,也符合以艺术再创造为特征的文学翻译的实际。”查明建也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活动过程中,作为动作执行者及主体的译者在充分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

  笔者认为,译者首先是一个读者,在接收源语信息时处于被动地位,但在解读源语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译者却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认真领会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理解把握原文;在翻译中,译者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作者,拥有选择最佳表达方式的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