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潘先生形象的重新阐释 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的人物形象_儿与娘初试云雨情之瓜棚【瓜棚奇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键词:潘先生形象重新阐释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对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形象分析大多沿用了茅盾先生的评价。若抛开社会学分析方法来重新审视潘先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潘先生身上有顾家、谨慎、机智、有责任心等优点。他是灾难来临时胆小、圆滑的中国知识分子典型代表。

  读叶圣陶先生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一直觉得潘先生这个人不可爱。这主要是受了一些旧有的评论和几种权威教材的影响。关于如何评价潘先生,我认为是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评价举例

  翻开几本最具权威性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发现对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的评价惊人地相似,无非文句上做一些调整而已。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样写道:潘先生是“自私、疑惧、投机、苟安、卑琐,具有多侧面而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典型”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这样评价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琐形象,他的苟安侥幸的心理和表里不一的性格被刻画得淋漓尽致。”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小说“通过潘先生精于算计、琐屑庸俗、苟且偷生行为与心理的精彩描绘,活画出这类小市民知识分子卑琐自私、缺乏正义感和道德意识的委琐灵魂”③。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小说将潘先生这种人物的自私、投机、苟安、卑琐的小市民性格揭露无疑。”④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说:“主人公潘先生的灵魂核心是完全的利己主义,他一切蝇营狗苟的行为,皆为了身家性命的苟全。”⑤总之,以上对潘先生评价是一片批判和声讨的声音。

  茅盾先生在《王鲁彦论》中是这样评价潘先生的:“现在还深深地刻在记忆上的,是那可爱的《潘先生在难中》,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没有社会意识,卑谦的利己主义,precaution,琐屑,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等等心理描写得很透彻。”⑥这应该是最早的有关潘先生的权威评价,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盾评论中的precaution应该是指潘先生逃难时的“谨慎、小心、预防、警惕”,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本文开头部分列举的几种评价,可谓是茅盾对潘先生评价的翻版,其中“利己”与“苟安”可以说是直接套用了茅盾的评语。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每一本教材都认为潘先生是“卑琐”的。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可以看到,“卑琐”一词指的是“卑劣猥琐”,这与茅

  请收藏:https://m.qu70.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